第三,训释雅正。此书的训诂,虽然于《左传》据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于《国语》据韦昭注,但作者亦多有修正、补充。例如《左传·闵公二年》卜楚丘之父筮成季之生,传文“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作者指出:“卜人所言皆为韵句:友与右韵,在之部;社与辅韵,在鱼部;亡与昌韵,在阳部。”又如《国语·晋语一》晋献公论立太子之道,传文“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作者指出:“按韦注所说,此处晋献公所论立太子之道,以德、年、爱为择立要素。周代宗法封建制度下嫡长子继承为常制,在无嫡长子的情况下,则择立众子,参之以年、德、卜筮决疑。例如,昭公二十六年传王子朝语:‘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襄公三十一年传穆叔语:‘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长立,年钧择贤,义钧则卜,古之道也。’”
三 易学若干重大疑难问题的探究
此书的内容与价值,不止于所谓“文献整理”;它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乃是对易学中的若干重大疑难问题的讨论,这就是书中的九篇“专论”,分论孔疏引《易》“断章”之说、“互体”之说、“蓍短龟长”之说、《左传》《国语》易筮之“八”、《易象》其书、“《易》不可以占险”之说、《八索》其书、“龙”与“易”之关系、“圣人不烦卜筮”之说。
尽管其中有所不足,但是也不乏很多精湛的考辨。兹举一例,以见一斑。《左传》《国语》的易说中,有一个“八”的概念,即《左传·襄公九年》的“遇艮之八”、《国语·晋语四》的“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和“得泰之八”。关于此“八”的含义,历来聚讼纷纭。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系统性的解释:证明“八”是筮数;肯定它属于《周易》系统;确定它属于多爻变动而其不动之爻皆阴的情况。作者旁征博引,辨析入微,其结论极具说服力。
作者的这些专论,或者对于易学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给予确凿的解决方案,或者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另外提出可供选择的答案,都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 本书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价值
其实,我当初建议作者以“左氏易传”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不仅仅是为了训练他古典文献方面的能力,以纠其擅于思辨而拙于文献之偏。作者在“绪论”中也提到,我对“左氏易传”有如下的观念史和社会史定位:
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转型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恰好与《周易》文本对应:
可以说,这次大转型是与《周易》文本之诞生及其早期演进相始终的。
作者“绪论”也说:“‘左氏易传’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从殷周之际《周易》古经神学观念到战国《周易》大传哲学观念之大转换的中间环节。”确实,传世《周易》由西周的古经与战国的大传构成,中间正缺了春秋时代的文献。唯其如此,此书从文献的角度填补了易学史、先秦哲学史的一段空白,实为易学界、中国哲学界的一项重大学术成果。
对这个问题,作者在“绪论”中总结道:“《周易》古经是一套神性观念系统,而经过‘左氏易传’的伦理化转进,到《周易》大传建构了一套理性形而上学本体论。其中的逻辑环节是:到了‘左氏易传’阶段,易筮所预设的神性观念已经不再形成有效的奠基作用,‘左氏易传’对神性观念进行了悬搁,而发生了人谋化、伦理化的转向,用具有自然倾向的乾坤宇宙论来论证人事,最终发展到《周易》大传的形而上学本体论。”
这段陈述,可以说是透过《周易》对中国轴心时代观念转换作出的一个高屋建瓴的概括。当然,此书关于这一观念进程的具体论证尚有深入和加强的空间,例如,相比于《周易》大传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书中关于“左氏易传”的乾坤宇宙论这一观念环节的展示还不够系统。此外,这种观念转换的意义究竟如何,还可以进一步思考。我近来也思考这个问题。《周易》从古经的神性的、信仰的观念系统,经由“左氏易传”,而转换为大传的理性的哲学的思想系统,这是与整个中国古代思想观念系统从“天本主义”转变为“人本主义”步调相一致的,但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才提出“哲学地重建神圣超越,或者叫作理性地重建信仰”。
当然,作者在下编主要还是围绕“左氏易传”来谈的。我自己有一种想法:接续拙著《易经古歌考释》,“再写一本研究《周易》的专书。我深感有必要整个地重新诠释这些歌谣,这种重新诠释不是文献方面的,而是思想观念方面的,具体说来,就是对‘诗与思’之关系的理解和阐释,由此追溯中国哲学的起源,并以此为中国哲学的当代重建提供一种借鉴。这种诠释的要义,在于揭示‘古歌→古经→大传’、亦即‘生活感悟→神学→哲学’这样一种‘奠基关系’”。
为此,我先编辑了一本《〈周易〉之“诗”与“思”——黄玉顺易学论文集》。但说实话,能否抽出时间实现这个愿望,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许仍将不得不寄希望于来者?
五 本书的哲学意义
此书的意义,甚至不限于“哲学史”;其更深刻的意义,乃在“哲学”本身。我所认识的作者,其人其学,就其禀赋而论,其实不仅并非文献学家型的,而且并非哲学史家型的,而是哲学家型的。
所以,作者在“绪论”中认为:“研究‘左氏易传’哲学以及先秦《周易》哲学,不仅是为了研究易学哲学的发展史,也是为了探索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历史经验。本书通过这一工作,印证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原则,即哲学观念的建构确乎相应和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
我理解,作者的终极追寻,并非重现易学史、哲学史,而是重建哲学本身。据我所知,作者这些年来有一系列纯粹的哲学思考,诸如“新基础主义”“悲悯哲学”“观仁论”,等等。这些思考,都不是哲学史的,而是纯粹哲学的。那么,这些纯粹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易学研究之间是怎样的关联?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总之,这部《左氏易传辑释》体现了作者已兼具考据与义理的功夫。既得考据之功力,复擅义理之优长,则作者之哲思,大成可期。
摘选自《左氏易传辑释》序
作者:黄玉顺
(山东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图书推荐
左氏易传辑释
杨虎 著
2022年11月出版/168.00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左传》《国语》中的易学内容共三十则,名为“左氏易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左氏易传”注疏辑释,由两大板块错综构成:一是校释,《左传》《国语》注疏的辑录,以及本书作者的文字校勘、语言训诂和观念阐发;二是专论,关于易学特定问题及重要观念的专题讨论,共九篇。下编为“左氏易传”哲学阐释,探讨了“左氏易传”的社会观念背景、解释学质量、《周易》哲学建构历程及“左氏易传”的广义伦理学。附录一文延伸讨论了易学哲学现代转型问题。
作者简介
杨虎,哲学博士,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儒家哲学研究。
凡例
▲录入《左传》《国语》原文及其注疏,采用的底本如下:
(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
(周)左丘明撰,(三国吴)韦昭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
▲《左传》《国语》的原文,采用小四号黑体字书写;注疏采用五号仿宋体字书写,分别以【注】【疏】标明。
一、凡改动底本文字,或虽未改动但文字有重大差异者,均随文说明。版刻形近讹字径改不作说明。
二、原文和注疏的标点,据现行标点符号用法统一书写。
三、标点书写需要特殊说明者:其一,原文和注疏中出现的易卦名,统一不加书名号,如:遇观瘙之否、归妹上六;其二,注疏中的引用文献,原文引用则标引号,略述其义仅标冒号。
▲本书作者的校勘、训释、阐发的文字,用【案】标明,采用五号宋体字书写。
一、本书作者的案语引用相关文献,于页下注明版本。
二、本书作者的案语引用文献,多数为直接引用,仅个别标点符号有所改动;少数为略述其义,说明“详某人某书”。
▲本书作者关于易学特定问题和重要观念的解释、论述,作为专题讨论,随文列为“专论”,共计九篇。
目录
绪论:“左氏易传”概述
上编 “左氏易传”注疏辑释
一 陈侯使周史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专论一 关于孔疏引《易》“断章”之说
专论二 关于“互体”之说
二 毕万筮仕于晋(《左传·闵公元年》)
三 卜楚丘之父筮成季之生(《左传·闵公二年》)
四 晋献公论立太子之道(《国语·晋语一》)
五 晋献公筮立骊姬为夫人(《左传·僖公四年》)
专论三 关于“蓍短龟长”之说
六 卜徒父筮秦伯伐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七 晋献公使史苏筮嫁伯姬(《左传·僖公十五年》)
八 重耳筮有晋国(《国语·晋语四》)
九 董因筮重耳济河(《国语·晋语四》)
一〇 晋侯使卜偃筮勤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一一 伯廖评郑公子曼满(《左传·宣公六年》)
一二 知庄子评晋师(《左传·宣公十二年》)
一三 晋侯筮击楚师(《左传·成公十六年》)
一四 单襄公论晋筮成公之归(《国语·周语下》)
一五 穆姜筮出东宫(《左传·襄公九年》)
专论四 关于《左传》《国语》易筮之“八”
一六 陈文子评崔武子筮娶齐棠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一七 告子展评楚子将死(《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一八 医和论晋侯之蛊疾(《左传·昭公元年》)
一九 晋韩宣子聘鲁观《易象》(《左传·昭公二年》)
专论五 关于《易象》其书
二〇 卜楚丘论庄叔筮穆子之生(《左传·昭公五年》)
二一 孔成子筮立元(《左传·昭公七年》)
二二 惠伯论南蒯筮(《左传·昭公十二年》)
专论六 关于“《易》不可以占险”之说
二三 左史倚相能读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
专论七 关于《八索》其书
二四 晋国卜筮走望郑灾(《左传·昭公十八年》)
二五 蔡墨论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专论八 关于“龙”与“易”之关系
二六 史墨论季氏出其君(《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二七 阳虎筮救郑(《左传·哀公九年》)
二八 文种论蔑卜筮(《国语·吴语》)
二九 胥弥赦占卫侯之筮梦(《左传·哀公十七年》)
三〇 楚惠王不烦卜筮(《左传·哀公十八年》)
专论九 关于“圣人不烦卜筮”之说
下编 “左氏易传”哲学阐释
一 “左氏易传”的社会和观念背景
二 “左氏易传”的人谋化特征和解释学品质
三 《周易》哲学建构历程
四 “左氏易传”的广义伦理学
附录 易学哲学现代形态的开展
参考文献
跋
策划:佟 譞
编辑:翟冰冰
审校:胡百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