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的车撑
△铜车马的车轫
车撑和车轫是古人为马车配备的两种止车用具,出行时载在车上,停车后才会用到。在秦陵铜车马出土之前,人们通过文献记载只知道车撑和车轫是做什么用的,但不知道它们的模样,也不了解它们的用法。铜车马中的车撑和车轫用青铜铸造,形制和结构清楚,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两件器物的实际面貌,并通过分析知道了它们的使用方法。
两乘铜车分别配备一件车撑,均出土于车舆(厢)的后方。车撑呈人字形,由上部的台面、台面下的两根斜行支柱以及柱下的双脚构成。一号车的车撑高34厘米、脚长14 厘米、脚外侧间距 22.8厘米、内侧间距 18.4 厘米。二号车的车撑高38.4厘米,其他部位的尺寸与一号车大致相同。
斜行支柱的上下两段交接处微向内侧弯曲,使下段支柱的倾斜角度减缓,从而增强了支柱的抗压性能。两根支柱的顶端有一上大下小呈三级反叠涩状的长方形台座,台座中部有一宽 4.8 厘米的弧形凹槽,用于承托车辕。
车撑的高度与车舆后的踵(zhǒng)部(辕的末端)及舆前车辕开始扬起处距地面的高度相同,这两处应是车撑的两个支撑点。支撑车辕,使其不会前倾坠地,是车撑的作用之一。
车在未驾马以前,只有后面的两轮作为支撑,由于车前有辕衡轭结构,重量较大,因此车必前倾。这种情况下,将车撑支在辕的中段开始上扬处,就可使车舆前后保持平衡,防止因车辕坠地造成辕前部件的损坏。车驾马以后, 车辕由驾马承担,辕下就没有继续使用车撑的必要,需要撤去车撑。
支撑车踵,防止因车舆后部受到重压而导致的前后轩轾(zhì),是车撑的另一个作用。古代马车的车门开在车舆的后部,在乘车人上下车时,车舆后部受到重压必会下沉,车辕则会出现扬起,这就是通常说到的“轩轾”现象。马车的前后轩轾,可能导致上下车者失去身体平衡,造成安全问题。将车撑支在车后的踵下,可对车舆的后部形成支撑,加之车前有驾马用肩颈扛着车辕,从而就能防止马车轩轾现象的发生,确保乘车人平稳安全的上下马车。
秦陵铜车马以系驾齐全、准备就绪的形式随葬,表现的是时刻待命的状态,在此情形下,车撑自然应当支在车踵位置,以便主人随时乘车。这应该是车撑出土于车后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车轫。车轫,文献解释是“止轮木”,通俗说,就是垫在车轮下以使车轮不能滚移的木头。轫多出现于书本上和话语中,如始发轫者、用砖块轫住车轮等。早前人们并不清楚古代车轫的具体形象,出土于铜车马轮旁的车轫,才让人们看到了早期车轫的形状和结构。
铜车马的轫呈方框形,用青铜铸造,结构简单,一车两件。方框长14.4厘米、宽13.2厘米。从其形象和所表现的结构看,车轫的原物应是用木桄制作。轫的使用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在车卸去驾马后作长时间停留使用,以防止闲置的马车滑动移位。二是在车主人上车时使用,以防止因车轮移动给上车人造成危险。
“轫”最早出现在屈原的诗歌《离骚》中,是以词组“发轫”使用的。如“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发”是拿掉、移除之意,“发轫”是指马车出发前将轫从轮下拿走。随着时代的推移,“发轫”演化出了新义,用来比喻新鲜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如“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也用来称呼某件事情或某个方案的最初提出者,如“某人是这次活动的始发轫者”。
由于车撑上下均无连接固定,车若稍一移动,撑就会倒地 , 所以撑只能在车支轫后不移动的情况下使用 , 也就是说支撑的时候需先支韧。
No.130 铜车马的车轮
△铜车马的车轮
△车轮结构及各部位名称
秦陵铜车马都是单辕、双轮、四马驾驭,两乘车的车轮,形状、部件和制造方法大致相同,不过二号铜马车的车轮比一号车略小一些,学者们分析这可能和二号车的形制以及蹬车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轮轴系统是车的核心组件,它由一轴、两轮和阻制车轮脱落的軎(wèi)、辖及轴头的装饰飞軨(líng)组成。铜车的轴为圆柱体,它横置舆下,中段部分通直,两头持毂(gǔ)部分伸出车厢外、自内向外渐次收杀成纺锤形。车轮由毂、辐、牙构成。一号铜车的轮径为66.7 厘米,二号车的轮径为59厘米。毂,是车轮中间穿轴纳辐的核心部件,整体呈壶形,内腔作壶腹状,鼓起的腹部装辐 30 根。毂的内侧一端短而粗大,外侧一端细长,毂通长26.7厘米,轮毂放大一倍后长度为 53.4 厘米,学者分析此毂应是古代的畅(长)毂。畅毂的好处是延长了轮对轴的支撑面,车行起来会更为平稳。秦陵铜马车作为高级别的乘用车,行车的平稳安全更加重要,所以选用畅毂就成为必然。
毂身上还刻意铸出了五组共13道凸弦纹,这应是对当时流行的车毂加固方式的形象呈现。古代的车毂为木制,一是木头的干燥,会造成轮毂裂缝;二是行车时的颠簸和歪斜所形成的强大扭力,会通过轮、轴传导给轮毂,从而导致轮毂容易开裂。从春秋时期起,人们开始用施涂漆胶和用牛筋做间隔缠扎的方法来强固车毂,然后再经过打磨,毂身上会呈现出一道道凸起的弦棱,这种处理车毂的做法古代称之为“约軧(dǐ)”或“约毂”。在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 、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的车上,都曾发现约毂的实例。
观察秦陵铜车的毂穿,可以发现有几个特点 :一是毂穿的贤(内)端口大、轵(外)端口小,正好与轴的持毂部分套合。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轮毂的内侵,避免毂的贤(内)端与舆轸下的伏兔相抵磨,同时又不致于削弱毂轴的强度。二是毂穿的中间做成鼓空的壶腹状,轮毂贯轴后,轴只与毂穿的两端接触,从而减少了轴与毂的摩擦面,使行车更为轻快。三是毂穿中部的空腔还能够储存较多的润滑脂膏,并使脂膏不易流失损耗,由此可增加脂膏的使用时间,减少投放脂膏的次数。
车轮的外周称为牙,古代木制车的轮牙一般用 2~3段煣(róu)曲的木板拼接而成,秦陵铜车的轮牙外观浑圆而且偏薄,没有做出拼接的痕迹。牙体两侧微鼓成弧面,截面呈腰鼓形,牙的内沿一周和两侧面的外周涂成朱色。轮牙偏薄既可减少车轮与地面的摩擦阻力,让车行走更轻快,也不易沾泥带土,适应平原和雨天泥地行车。
车轮讲究凿(容纳辐条的孔)正、辐直、牙平,铜车轮的 30 辐粗细一致,均匀地安装于毂、牙之间,辐通长 24.5 厘米,轮辐近毂一段体形接近扁平,断面呈细长的枣核形 ,近牙一段为圆柱体。辐条在牙毂之间的这种精妙设计,反映出秦代在马车制作技术上的创新性。轮牙一周相当辽阔,不存在辐条容纳问题,古人将辐的牙端改做成圆柱体,根据现代力学原理,在物体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柱体的支撑强度最大。为了保证轮辐的强度,古人在插辐入毂时,将辐的毂端削薄加宽,做成扁状体,仅从铜马车辐条的形体变化,足以反映古人对结构力学的认知程度。
轮轴组合是车的核心组件,正是车轮的滚动才使车子在马力的作用下得以行进、驰骋。
END
编辑:王金子 蒋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