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出“美人”,即盛产妓女与姨太太的真实原因
经盛鸿
扬州之所以多出“美人”,即历来盛产妓女与姨太太,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如我之前所说,在“扬州出美人”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流淌着旧中国江淮地区贫苦人民的血和泪,充溢着封建专制社会腐败与凶残的呼嚎之声……
(一)扬州地处苏北洪水走廊
打开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扬州城座落在江淮地区,在江苏北部与安徽北部的交界处,长江与淮河的汇合点。这里地当南北要冲,战祸连年。尤其是江淮大地自宋以来,一直处于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下游,三水汇流,河湖棋布,俗称洪水走廊,连年灾荒不断。
扬州城座落在江淮地区
扬州西北的洪泽湖,拦堵黄、淮上游的洪水,面积越来越大,湖面越来越高,明、清两代在湖东筑高堰大堤,屏蔽运河及里下河广大地区。每当夏秋,洪水涨满洪泽湖,入江宣泄不及,官府为保运河漕运、保扬州城,往往下令开放高堰大堤上的仁、义、礼、智、信五坝,以分水势。“倒了高家堰,淮(安)扬(州)不见面”!洪水立即倾注里下河,一夜之间淹没苏北数千里广大地区,地面水深数丈,房倒屋塌,人为鱼鳖,哀号呼救之声惊天动地……
明代以前的历史不谈。仅看入清以后,苏北地区如下的洪水记载不绝于书: 康熙六年(1667年),河决桃源(今泗阳),“沿河州县,悉受水患……水势尽注洪泽湖,高邮水高几二丈,城门堵塞,乡民溺毙数万。”(《清史稿·河渠志》) 康熙九年(1670年),黄、淮并溢,高堰决口,“以数千里奔悍之水,攻一线孤高之堤,值西风鼓浪,一泻万顷,而江(都)、高(邮)、宝(应)、泰(州)以东无田地,兴化以北无城郭室庐。”(《清史稿·河渠志》) 康熙帝后来大力整顿黄、淮,水患一度有所减轻。但到乾隆年间,由于吏治败坏,水道多年失修,水患复又加剧。据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所说:“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骄奢淫佚,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以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例,这年夏,风雨大作,黄淮盛涨,高堰危急,官府开放五坝。时人张学仁以血泪书写了开坝后水淹苏北的凄惨景象: 五坝仓皇一夜开,横流决向下河去。 下河居民十万家,梦中风雨声奔注。 田庐畜牧尽漂流,携家齐上扬州诉。(《流民叹》)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外患内忧,清王朝急剧衰败。苏北地区天灾人祸更加严重。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担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在苏北赈灾期间,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心情沉重地谈到了江北的灾情与人民的困苦: 江北连年水灾,更不可问。……高邮四坝,无岁不开,下河七州县,无岁而不鱼鳖。黠者告荒包赈,健者逃荒横索,皆虎狼也。惟老病之人则以沟壑为归日耳。……其地处处如是,岁岁如是。” 面对苏北地区的严重灾情,以“能员”著称的林则徐也感到束手无策,发出了“智勇俱困,为之奈何”的慨叹。
道光以后,晚清数十年间,苏北水灾更加频繁。据有关史料,仅在光绪六年(1880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江苏每年遭灾平均达61个州县。
苏北连年洪灾,一片汪洋
(二)苏北灾民的苦难
连年加剧的水灾给苏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每当夏秋风雨之日,洪水冲破护圩大堤,从淮安,到盐城、泰州、南通、扬州各县,苏北千里平原转瞬成了一片汪洋,田庐尽没,人畜俱亡。我们今天仍可从当时苏北文人写的大量诗文笔记中,看到洪水滔天吞噬一切的悲惨景象。
这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扬州近郊的江都诗人徐兆英所写《江州水灾纪事诗》,今录其中二首:
前门泛滥已无涯,况复颠风暴雨加。
最惨树巅和屋角,夜深冲没几多家。”
家家如坐水晶宫,黄口娇啼四壁空。
无计炊烟能活汝,忍将儿女付波中。
(原注:“小儿苦饥哭泣,父母不忍视其饿死,多有弃水中者。” )
这是多么凄惨、多么可怕的景象。
然而,“死者并非不幸,后死者才是更不幸的”!洪水过后,那些在千难万险中侥幸逃得一命的幸存者陷入更为可怕的灾难中,秋去冬来,田园荒芜,房倒屋塌,家业荡尽。当北风夹着漫天雨雪袭来时,广大灾民们吃无粮,身无衣,住无房,一片啼饥号寒之声。道光年间诗人韩弼元写道:
天地惨无色,哭声震云霄。归家已无家。四海皆洪涛。新谷随土沉,旧谷随水漂。炊烟亿万井,顷刻成萧条。屋宇荡何存,破舟挂林梢。(《悯灾黎》)
苦难的苏北灾民们
在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苦难日子里,苏北灾民们只得牵儿担女,离乡背井,逃往他乡。繁华昌盛的扬州城自然是她们逃荒求救的首选地方:
道旁借问何处行?行人但指扬州城。
扬州富盐筴,酒肉朱门盈。(《杨铸:《流民叹》)
然而,官府控制的扬州城决不欢迎与容纳灾民。当大批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扬州城时,扬州城里的官吏、财主、富商们视之如洪水猛兽,赶紧下令关闭城门,切断道路,指派吏仆爪牙对灾民们鞭打驱赶,不让进城。扬州城西南三十里仪征的一位诗人张安保,在其所写《灾黎叹》一诗中,描绘了苏北灾民在扬州城外被官府爪牙驱赶侮辱、走投无路的情景:
仓皇急剧且逃生,曳女牵男向郡城。
闻说郡城驱逐苦,鞭笞不许入城行。
吞声忍泪江头去,家屋流离在何处?
……
儿哭爷娘妻哭子,哭声哀惨不堪听。
苏北灾民逃向扬州城
(三)灾民卖女,为“扬州美人”提供了不绝的“货源”
苏北灾民们在陷入绝境后,为了寻找一线生机,惟有卖掉自己的亲身骨肉。被卖掉的男孩为奴、为仆;而被卖掉的女孩则为婢,稍有姿色者为妾、为娼。——这就为“扬州出美人”提供了大量的、不绝的“货源”。